未来,白彼得还会留在香港,见证属于这座城市的新辉煌。
至此,厦门共有五个厦金航线包船航班。丝路海运航线总数达到100条丝路海运是我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自2018年12月24日首条航线开行以来,累计开行超10000艘次,完成吞吐量超1200万标箱。
本届展览会吸引了我国800多家饲料工业企业和10多个国家的20多家企业机构参展。河南:科技创新助推装备制造业出海发展外贸,一定要产品质量过硬。河南作为工业大省,今年以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助推装备制造业出海。这几天,在平高集团高压电器事业部生产车间,145千伏真空断路器正在紧张调试,首批供货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的产品6月底可顺利交付。记者从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了解到,今年以来,厦门新增三个厦金航线包船航班。
今天, 以丝路海运 命名的航线总数达到100条,覆盖7座港口,通达43个国家和地区。如今,饲料加工新装备、新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良好的创新环境密不可分。
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进一步释放科技人才队伍蕴藏的创新潜能,需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条条框框,把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新征程上放手拼搏、在广阔天地中大展其才。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发展环境是影响人才成长、汇聚和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还要继续为人才减负松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许多长期为科技界所诟病的机制障碍和观念藩篱得以破除,科研管理更加灵活,评价激励更加科学,知识价值更受重视。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人才都希望自己所学的东西能有用武之地,都希望干出一番事业来。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需要为其创造政策完善、机制顺畅、平台广阔、氛围友好的环境。
但有些地方和单位在引才用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把重视人才简单化为提高物质待遇,没有真正把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出现引得进却留不住、作用发挥不佳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和创新作出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十年稳步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对于创新人才来说,事业是吸铁石,平台就是梧桐树。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
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对于技术创新型人才,要鼓励其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为方向,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多做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工作,尽可能为其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要营造允许失败、长期稳定的科研环境,鼓励自由畅想、大胆假设、不断试错,让他们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出成果。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来,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减少束缚与加强激励上持续用力,既致力于消除制约科研活动的种种障碍,又着力增强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从而使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成果竞相迸发、创新价值不断增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壮大,事业发展才有不竭动力。有的人才政策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优惠外来人才,冷落本土人才,造成人才资源浪费。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55%,再创新高。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31日 09 版)革命文化承载着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表达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缅怀,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不懈追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其所闪耀的理想之光,必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不断凝聚价值共识、提升思想自觉,汇聚起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厚植文化自信,须弘扬革命文化。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又是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生命,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发展。其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更为今日新时代的改革发展实践提供指导。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为革命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土壤。未来,还应不断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镜鉴,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宽阔胸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创造全面、立体、多元的文化交流格局,在兼收并蓄中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这些内蕴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考验,历经沧桑、永葆张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底气和来源。大力发展新兴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效益提升。
厚植文化自信,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独有价值内涵,不断厚植文化自信的历史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彰显中华文化之美。
【光明论坛】作者:胡绍华(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进入新时代,我们通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凝心聚力、引领发展,让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进一步确立,让文化自信的根基更加牢固。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立足于技术变革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继续破除封建守旧、消极无为的落后思想,梳理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理念。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厚植文化自信,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31日02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与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加强内容形式创新,发掘文化表现新方式、开拓文化发展新市场、打造文化环境新生态,不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能。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壮阔历程中,革命实践所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表达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